本文目录一览: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是的,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袁隆平爷爷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袁隆平爷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十几亿人口能吃饱饭,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东方“稻神”,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近日,重庆大足2米“巨型稻”试种成功,高度是常规稻2倍,预计亩产1600斤以上。稻田里还可搞稻鱼共生项目。“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而且能为水产和哺乳动物遮阴,并提供最佳栖息场所。现在,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这种巨型稻的优势
水稻有高杆和矮杆的性状之分。一般来说,与高杆水稻相比,矮杆品种的抗倒伏性能更好,它们更容易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中幸存下来,这有助于维持水稻的收成。
上个世纪,科学家对水稻进行矮杆化和半矮秆化育种,让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从亩产330公斤,到亩产400多公斤,再到后来的亩产600公斤。而培育这种高大的巨型水稻有以下原因:
事实上,巨型水稻并不是弱不禁风。它们的秆茎粗壮,直径超过1厘米,再加上它们也都是成簇生长,根系很深,所以抗倒伏,在一般的田地里种植不是问题。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的夏新界教授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野生水稻远缘杂交等技术,首次培育出了巨型水稻,开创了巨型稻研究的先河,所以他也被誉为“巨型稻之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试验,巨型稻终于在重庆的试验田中种植成功,它们的高度是普通水稻的两倍。由于巨型稻的体积大,它们之间的种植间隔也要更大,种植密度缩小一半,但它们的分蘖多,每蔸能长出40个稻穗,每根稻穗结出的谷粒数是普通水稻的一倍多。综合而言,巨型稻的产量并不低,亩产预计超过1600斤。
除了抗倒伏之外,巨型水稻还能抗病虫害,不用打农药,不用化肥,并且具有耐盐碱、耐淹涝的优异性能。不仅如此,巨型稻产出的米质很好,可以达到有机大米质量标准和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级。
这种巨型稻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能带来额外的收成。巨型稻根系十分发达,秆茎高大,这种稻田能够蓄上更多的水,里面还能养殖青蛙、鱼、虾等动物。这些动物不但能增加更多的收成,而且它们的排泄物能够作为稻田的肥料,促进巨型稻长得更好。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昨天上午11:16,崔冬梅在交流群里面发放消息,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病逝,建议我们公众号做一期相关内容。消息一发,我们一个个吃惊、难受、流泪,不敢接受这个现实。正当我们集体默哀的时候,冬梅又发来消息说是谣言。我们顿时心情愉悦,心里直骂那些无聊的造谣人。
下午1:30,潘凤在群里发来消息——“科普中国”公众号《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的文章,证实袁隆平先生去世,翻阅公众号,发现“教师时报”等几个公众号都在下午1:30左右发表相关文章。腾讯新闻,新华社及多家媒体也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顿时泪目,刚刚放松的心一下子又揪紧了。真的希望这次也是谣言,是假消息。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生为水稻事业努力拼搏,这颗植根于稻田的种子,这个梦想禾下乘凉的科学家就这样走了?!
犹记得,11天前,袁老才刚刚又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超优千号”,是袁老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又称作“湘两优900”,是高品质软米。目前已顺利通过了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三亚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
一生只做一件事!“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和梦。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66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80年,世界性的灾荒来临,他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培养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近些年来,袁隆平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农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水稻事业奉献的一生。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之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中国,袁隆平为世界水稻事业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袁隆平晚年多次赴印度、东南亚等国,帮助他们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近年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扩展到中亚、北美、南美等地区,帮助当地克服粮食危机、解决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第二个梦想已经实现,第一个梦想在努力中。他一生都在追梦,他的学生评价他说,下田就像吃饭,每天都要下田,90岁高龄依然这样做。他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学生们这样做。他说:“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年轻人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更要勤奋踏实脚踏实地。必须要到田里去亲自实践。”
他,是一颗种子,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他,是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结果、繁衍,一棵棵像他一样的种子依他而生。
他把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人,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宋应星的梦:天下富足 禾下乘凉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相隔300多年,他们却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看到两位科学家跨越百年握手不言的那一段真的泪目了,此处真的是无声胜有声,那不仅是跨越三百年的传承,更是“天下乘凉梦”的交替,他们都是为家为国为天下的智者。向他们致敬!
禾日乘凉梦十里稻花香是谁说的
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想到禾下乘凉,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词语出处
袁隆平是一个爱做梦的平常人。他饶有兴趣地说,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如今,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我一直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可这个梦实现起来不容易啊。”望着远处的稻田,袁隆平若有所思,要让人能乘凉,稻子就必须长到比人还高。
如果按照亩产来说,至少需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下一步是在第四期成功的基础上开展第五期攻关,计划是暂时先到这里,以后主要还是靠年轻人来搞,‘禾下乘凉梦’会由他们继续。
跋·喜看稻菽千重浪 国士禾下梦乘凉
【本文为出版社约稿,为《袁隆平的故事》再版作跋,附于书稿终章】
“我每天想的主要的还是日思夜梦,梦希望这个产量很高。我叫做禾下乘凉梦。就是我的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稻穗比扫帚还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好高兴,我就跟我的助手们,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
1960年的夏天,湖南安江的稻田里,一株水稻让过路的青年教师停下了脚步,这株水稻穗大粒多,在层层稻田里显得鹤立鸡群,随风摇曳。偶遇,瞬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灵感,从这一刻起,中国的稻田里便上演了一段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
这位青年教师叫袁隆平,那一年,他31岁。
1930年9月,袁隆平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他的童年是在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于祖国各地,受尽苦难。任谁也无法想象,昔日那个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解决全球十几亿人的饥饿问题。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想要学农,但父母都不赞成。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还谈何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毅然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农学系。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1953年 8月毕业,袁隆平到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农校。这一待,就是16年。此间,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他见过饿殍遍地,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于是他许下誓言: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1960年7月,通过天然杂交稻的启发,袁隆平意识到,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1996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实现一期目标;2004年,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提前实现了二期目标。可他对产量永远不满足,又接着提出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16吨。袁隆平曾说过,从理论上讲,水稻亩产最高可到1500公斤。在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前,他恐怕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到了2019年初,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北京隆重举行。袁隆平在内的8人获得“共和国勋章”。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当天,袁隆平就返回了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因为他有自己的任务表单:今年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尽管已经90多岁了,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湖南省农科院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看看他的宝贝水稻。90多岁的他,仍然有两个更为宏大的梦想,“一愿世界无饥荒,二愿禾稻能乘凉”,并为此而不懈努力着。
2021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纵是病危之际,他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运送袁老遗体的灵车,在袁院士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让袁老再看一眼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和他最亲爱的同事、学生。路上,有市民跑步送别一路跟随,陪袁老最后再走一遍长沙城;有众多市民自发来到袁老家门口送别,冒雨缅怀,泪洒当场。
九州万里同悲戚,国士无双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矢志耕耘的一生,将激励华夏儿女付出毕生的努力,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祝院士一路走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本文链接:http://www.39394.com/news/217.html